来源:人气:6464更新:2025-11-10 14:17:29
2025 年暑期,一部名为《南京照相馆》的电影以 30 亿票房席卷全国。这部由申奥执导、刘昊然主演的战争片,用一间照相馆的方寸之地,重现了 1937 年南京城破时最惊心动魄的 “罪证保卫战”。当胶片在显影液中缓缓浮现出日军屠城的画面,观众与角色一同经历了从恐惧到觉醒的心灵震颤。这部电影究竟藏着怎样的历史密码?为什么说它是对当今世界最有力的警示?
一、废墟中的照相馆:历史照进现实的切口
1937 年 12 月,南京沦陷后的街头,日军铁蹄踏碎了每一寸土地。吉祥照相馆(原型为南京华东照相馆)的暗房,却意外成为了一群普通人的避难所。邮差阿昌(刘昊然饰)为求生冒充学徒,在日军翻译王广海(王传君饰)的胁迫下冲洗底片,却在显影液中惊见同胞被屠杀的画面。这幕场景并非虚构 —— 历史上,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正是在冲洗日军胶卷时,冒险加印了 16 张罪证照片,藏于厕所墙洞两年之久。
导演申奥选择 “照相馆” 作为叙事核心,正是看中其 “记录” 与 “见证” 的双重属性。暗房里,红色灯光下的显影盘既是日军暴行的见证者,也是平民觉醒的催化剂。当阿昌颤抖的双手捞出底片,观众与角色一同 “看见” 了被历史掩埋的真相:镜头前日军强迫拍摄的 “良民照” 里,演员毓秀(高叶饰)强颜欢笑;镜头外,日军正将婴儿摔在墙上。这种 “台前温情、台后血腥” 的对比,成为影片最具冲击力的视觉语言。
二、七人的生死抉择:人性微光穿透黑暗
照相馆内,七个身份各异的普通人被迫卷入命运漩涡:胆小怯懦的邮差、心怀电影梦的龙套演员、沦为 “汉奸” 的翻译官、逃兵、照相馆老板一家…… 他们本想苟活,却在底片的刺激下,逐渐完成从 “求生” 到 “护证” 的蜕变。
阿昌的觉醒:从最初的怯懦到最终高喊 “挹江门!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”,刘昊然用 “瞳孔震颤 - 呼吸停滞 - 手指蜷缩” 的生理反应链,展现了良知对本能恐惧的碾压。
老金的牺牲:照相馆老板金承宗(王骁饰)提议将底片缝入衣襟,约定 “谁能逃生,便由谁呈交法庭”。出城时,他举着相机扑向日军,用生命完成 “保护血证” 的使命。
毓秀的坚韧:这个梦想成为胡蝶的小演员,将底片藏进旗袍内衬,带着金家遗孤突围。她在暗房里对镜补妆的画面,既是对战争的无声控诉,也是对美的坚守。
影片最震撼的,是对 “普通人英雄” 的真实刻画。他们没有豪言壮语,却在绝境中做出了最艰难的选择。正如《人民日报》所言:“这些血肉之躯的抉择,让历史显影,让正义显形。”

三、底片的力量: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铁证
《南京照相馆》的叙事动力,源自对 “历史记忆如何被保存” 的深刻思考。影片中,日军一面屠杀,一面炮制 “亲善照” 进行舆论操控;而中国平民则用底片作为武器,展开了一场 “非武装抵抗”。这种对抗在当今世界尤为刺痛 —— 当日本右翼仍在否认南京大屠杀,这部电影用真实影像证明:历史不容篡改。
影片中,日军摄影师伊藤(原岛大地饰)的莱卡相机成为关键道具。他既拍摄了屠杀的真实画面,又奉命拍摄虚假宣传照。这种 “双重记录” 的矛盾性,揭示了侵略者试图掩盖真相的虚伪本质。而阿昌等人冒险传递的底片,最终成为东京审判的 “京字第一号证据”,将战犯谷寿夫送上刑场。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,更是对当下否认历史者的有力回击。
四、从暗房到银幕:对当代的启示与共鸣
影片结尾,历史照片中的断壁残垣与今日南京的繁华街景重叠,字幕浮现 “铭记历史,吾辈自强”。这种今昔对比,让观众深刻理解 “和平来之不易” 的真谛。导演申奥在采访中提到,影片通过 “朋友” 一词的反复出现,揭露了日军伪善的本质 —— 在侵略者眼中,“朋友” 不过是操控与利用的工具。这对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同样具有警示意义:面对虚假信息,保持独立思考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。
值得关注的是,影片在国际市场的反响同样强烈。北美首映礼上,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指出:“这部电影传递的不是仇恨,而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。” 在加拿大、日本的观影会上,观众被平民护证的故事深深打动,纷纷表示 “历史不应被遗忘”。这种跨越国界的共鸣,印证了《环球时报》的评价:“《南京照相馆》是反法西斯文艺的重要作品,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人的历史担当。”
每张照片都是永不褪色的呐喊
走出影院,观众往往会陷入沉思:如果我们身处 1937 年的南京,是否有勇气像阿昌、老金那样选择抗争?这部电影的意义,或许正如导演申奥所说:“我们不是要延续仇恨,而是要让历史显影,让正义显形。” 当幸存者仅剩 25 人,当南京大屠杀的记忆逐渐模糊,《南京照相馆》用胶片的力量告诉我们:真正的铭记,是不让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。